最近年來,宇宙全息論越來越火爆,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宇宙全息論火爆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它解決了某個領域無法解決難題,而是宇宙全息論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宇宙觀,就像上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一樣,宇宙全息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聞所未聞的宇宙。
首先來講,全息論這個詞并不是伴隨著宇宙全息論誕生的,全息論最早應用于生物與光學,主要是攝影領域,全息照片指的是一種利用激光制造出的三維立體照片,全息照片的成像基礎并不是捕捉影像,而是捕捉物體的光波,即使后來拍攝的物體不存在了,也通過全息照片將它完美復原,全息照片的每一部分都蘊藏著整個照片的完整影像,只要保存其中的一小塊照片,哪怕是極小的一塊,也可以通過它來還原出整體,一句話概括就是部分包含著整體,這就是全息論。
那么全息論和宇宙又怎么結合在一起的呢?
1982年,巴黎大學科學家發現一種很神奇的現象,將兩個電子同時按照相反方向發射,這對電子在運動中可以感知對方的信息,當其中的一個電子運動受到干擾時,另一個電子也會做出相對的反應,不論這對電子的距離有多少遠,這種感應都始終存在,它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有點類似于量子領域中的量子糾纏現象,但又與量子糾纏不同。
美國物理學家戴維·玻姆從這個現象中收到啟發,將光學中的全息論與宇宙結合在一起,提出了著名的宇宙全息論,戴維·玻姆認為之所以無生命的電子可以不受距離的進行相互感應,是因為我們所處的客觀世界本來就不存在,宇宙其實就是人的幻覺,只是一張極其巨大、蘊藏豐富信息的全息相片,宇宙只是高緯度空間在四維空間的投影而已。
戴維·玻姆以著名的克隆羊多利當做例子,生物學家利用羊身體內的一個細胞,就能完美克隆出一只羊,這說明羊身體內小到不能小的一個細胞中都蘊含了整只羊的全部信息,任一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這就是宇宙全息論的理論基礎,,一葉一如來也是這個意思,宇宙全息論即使一種物理學說,又是一種宇宙學說,還是一種哲學觀點。
宇宙全息論中提到的宇宙聯系性是馬哲的基本觀點,但是宇宙只是人的幻覺,是一張全息照片的觀點,還是引起了科學家的激烈討論,宇宙全息論使宇宙陷入了唯心主義,很多人都認為這種觀點簡直就是胡言亂語、癡人說夢。
據說民間哲學家仝興洲提出了一種宇宙循環結構理論,可以完美的推導出宇宙全息論,如下圖
而宇宙的真實面貌究竟是怎樣的?恐怕只有天知道了。